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淮上老骥的博客

非经本人许可,不允许转载本人原创博文,否则按侵权论处!谢谢合作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作者 胡焕亮,笔名:淮上老骥、州来一夫 。 中华诗词学会、中国诗词研究中心暨中国诗词研究会、中国散文家协会、中国诗文学会会员、《诗刊》子曰诗社社员、中国《诗文杂志》编委、《大唐民间艺术》编辑、安徽省作家协会、安徽省诗词学会、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。淮南硖石诗词学会副会长、淮南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。有二百余万字诗歌、散文、小说、故事、人物传记等作品散见于国内外八十多家刊物杂志,近百篇文章收录多种经典文本。出版过合集两部、个人散文集《流动的心痕》一部,多次获得国内征文奖项。荣录《中国教育界名人大辞典》。

 
 

散文:打场  

2016-09-10 20:05:35|  分类: 随感杂记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打场

胡焕亮

现在农民收割庄稼,比起传统的收割方式来,快捷、方便、省时、舒服得太多了。只要在田头准备好装粮食的袋子,从收割机上把打下的粮食运回家就行了。就这么简单的事情,放在以前,程序可麻烦了。

在普及收割机之前,地里的庄稼快要成熟了,农家会首先选择一块极其平坦的地方,细心地除去地面附着物,铲平踩实,均匀地泼水,再赶起牲口,拉着石磙,反复碾轧,直到整个场地坦荡如砥,宛如桌面。这样,一个小则上百平米,大则几百平米的打谷场成型了。这叫“按场”。在农忙季节,大部分劳动力都到地里收割庄稼去了,但仍会留下少量经验丰富的人,继续维护、保养这块场地,直到地里的庄稼陆续运到场上来。

人们先把小麦或豆类割倒,再用板车或其他方式把它们运到场上,由那些种庄稼的老把式从场的正中央,逐渐向四周蔓延,把这些庄家均匀适度的铺散开来,基本是个等同于场地大小的圆形。在没有拖拉机的年代,就用牛马驴骡拉石磙,从一个边进入转圆圈。那些石磙两头的直径是不一样大的,直径小的这头向内。为了脱粒更彻底,人们还会在石磙后面拖拉一块三角形的石板,被称之为落(lao,四声),约有几十斤重。打场人随着牲口、石磙所转圆圈的直径一般都在十米以上。外行人眼中,转圆圈似乎是没有讲究的,可内行人一看就心里明白——打场人是新手还是老手。因为石磙所转圆圈的直径不能忽大忽小,每圈都会向没有轧到的庄稼那边多走小半磙,而在被轧到庄稼的这边丢下小半磙,所走路线是一个不断移动的圆圈。随着磙结与石磙眼摩擦而发出“挤挤杠杠”的响声,打场人会哼起不知名的小调来驱赶寂寞,直到把整个场面上的庄稼全部轧个遍。原先那些蓬松枝杈的庄稼,此刻,都彬彬俯俯地紧贴场面,本来圆润光滑的麦秸秆,都变得扁扁平平的了,籽粒大多脱离了秸秆,沉在地面。这时打场人惬意地赶着牲口拣个凉快处所休息去了,其余劳动力几乎全体出动,拿起叉子上场翻动那些刚被碾轧过的庄稼,均匀铺陈后,打场人赶起牲口,按照原来的样子,再碾轧一遍。

两遍碾轧完毕,就是“起场”。

这时候,几乎毫不夸张的说,有多少人就能用上多少人。天气晴好自不用说了,遇上天公不作美,乌云翻滚,一定会妇孺老幼,全体参战——抢场啊!

叉子、扫帚、筢子、木掀、樘耙、掠耙……十八般兵器,件件用得上。人们把麦秸或豆秸捡拾干净,剩下的籽粒混合着荚壳、散碎秸秆分布在场面上。大家用一切能使用的农具,将散落的籽粒集中起来,堆成一座小山。准确位置由那些经验丰富的人决定。他们会根据风向确定位置,一般都靠近场地中央。接下来就是“扬场”。根据“小山”的大小,扬场的三至五人不等,用木掀铲起粮食,奋力向上撒扬,借助风力,让粮食和杂物分离开来。不管几个人扬场,粮食落下的位置基本一致,杂草、子、碎麦秸等都随风而去,一堆金黄明丽的粮食,逐渐形成一座小山。下风处,一个人拿着大扫帚,在粮食堆上不停地轻轻扫动,掠去残留的麦穗以及细小的秸秆。最难掌握的是在没有风的情况下扬场。如果再像有风时那样向上扬去,灰尘、杂物会随着粮食一起升起、下落。这得相当有技术的人才能操作。准确的说,他们不是扬,而是“撇”,让粮食在远处落下,杂物比重小,飞不远,这样方能让它们与粮食分开。

这时候,其他人也都在忙碌着,他们把脱粒后的作物秸秆集中在场地边,一般都会选择下风处的场地边,堆起房子那样高大的垛。堆垛也要有技术,除了选好位置,还要讲究每一叉摆放的位置,不然,草垛堆不高,而且雨天容易漏水。

如果天气骤变,人们就没有那么从容了,别的可以不顾,到口的粮食绝对不可以让雨淋着。大家迅速集中起散落在场地上没来得及扬的粮食,厚厚地盖上麦秸,等到天气晴好再扬场。

一季庄稼收割完毕,大规模的打场会有好几次。粮食打完了,场地也更平整光滑了,正所谓“粮尽场光”,说的就是这种现象。

后来有了拖拉机,拉的是铁磙子,又宽大又沉重,效率就大大提高了。但是所走线路和程序不会改变。

今天,已经看不到文中所述的场面了。作此文,为的是不要忘记了中国农民曾经的过去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66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